• 1
  • 2
  • 3

形意拳拳名之創立與傳播
發表于:2019-09-16 09:58:53

  李老農學得戴爭心意拳五行十二行之半數后曾隨二閭師從事保鏢業將近五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老農受太谷富紳孟脖如之聘,離開祁縣,到太谷城內護院。從此,結識車二(即車毅齋),并傳授心意拳術。咸豐六年(1856),由主人孟脖如薦舉,征著二閭師同意,李老農正式收車二為徒。孟脖如為師徒寫承師帖時,同時為他們起了名字。李老農起名飛羽,字能然;車二起名永宏,字毅齋。不數年,李飛羽將戴氏心意拳“五行六象”悉授于弟子,同時,將藝傳給主人孟氏。因此,太谷縣城有孟脖如待李飛羽如“坐上客”之傳。不久,李飛羽又收太谷人賀運亨、榆次人李廣亨為徒。同治二年(1863),李飛羽加入太谷鏢行。因忙于鏢務,是年冬,便將弟子車毅齋拜托師傅戴二閭栽培。車毅齋每晚頻行數十里,由太谷到祁縣小韓村師爺處學藝戴二閭年復一年盡將平生拳藝傳授。直至二閭臥病在床,尚以箸作械,傳授槍、劍等械套路。終前,戴二閭將戴龍邦乾隆四十三年所作《心意六合拳》重訂墨本相贈,并口授“習武當以武德為重,藝成務要扶危濟貧,傳藝要以不欺人為本”等戴氏祖訓。

  車毅齋得戴氏心意真傳后,便同師傅李飛羽,師弟賀運亨、李廣亨以及弟子李復禎等一道潛心于心意拳術之研究、改革、創新,先后對戴氏心意拳拳名、拳理、拳法等都進行過深入細致的研討。經過多次反復研究“心意”與“形意”的內函,認定“心意”本同一理,均成思于內;而“形意”則兼“外形”與“心意”雙重含義,即內與外的結合,思與行的統一。于是,李飛羽道 先提出了以“形”代“心”取名“形意拳”的主張。認為這樣更符合心意拳的拳理、拳法。此后,始有形意拳之名聞于世。

  同治五年(1866),李飛羽同弟子車毅齋創編了第一個形意拳對練套路,初名“五行生克拳”,后改稱“五行炮”。李飛羽晚年歸冀后,車毅齋繼承師志,不遺余力,繼續改革、完善形意拳術,先后又創編“挨身炮”等9個對練套路,以及拘馬拚、獅吞手、十三炮法等等。至此,由李飛羽師徒改革創新的形意拳術理論逐漸完善,內容日趨豐富。此拳以“防御為能”為其特色,套路嚴謹,拳法多變,風格獨特,車毅齋首在同門中試傳時即倍受歡迎。不久,太谷城鄉習此拳者日漸增多!盾嚲泯S紀念碑記》中所說的“吾郡則自咸同間此術獨盛,”記的就是這一歷史。光緒初,此拳很快傳入太原、榆次、徐溝、平遙等地。光緒十四年(1888),車毅齋在天津以形意劍術擊改日本武林高手板山太郎,名聲大震,清政府特授予“花翎五品軍功”,以示嘉獎。

  光緒十五年(1889)農歷九月,李飛羽弟子直隸形意拳大師、以半步崩拳打遍華北無對手的郭云深首到太谷走訪形意同門,與車毅齋師兄切蹉技藝長達一年有余。之后,郭氏語人曰:“山西吾車二師兄,技臻出神入化之境,真高手也!贝撕,直隸形意名師到太谷走訪形意同門的還有劉奇蘭、李太和、劉元亨、李占元、張樹德等等,各地武林高手先后到太谷與形意門人較技者多達百余之眾。光緒十九年(1893),李飛羽弟子,直隸人宋世榮,宋世德兄弟攜眷由大興縣遷晉,定居太谷,首在形意同門中傳播山左瑯琊王南溪所注內功經。光緒二十一年(1895),李飛羽弟子榆次人李廣亨在太谷城內“中興正”商號作《心意精義》,對心意拳之歷史源流、拳理拳法、拳名演變、五行、十二行拳之練法以及諸多套路拳都作了詳細注解,成為形意門中具有權威性的拳譜資料。

亚洲激情小说图片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