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究竟什么是抻筋拔骨,古拳譜里的描述或許并不準確
發表于:2019-08-23 12:26:45

究竟什么是抻筋拔骨,古拳譜里的描述或許并不準確

傳統武術的“抻筋拔骨”練功方法可分為外練法和內練法,其中內練的抻筋拔骨為秘傳,這是很多習武人夢寐以求的上乘武功,但又沒人能真正完全理解抻筋拔骨的內涵。在武術界,關于抻筋拔骨的描述有的錯得離奇,但也有挨得著邊的描述,比如:“肌膚骨節,處處開張”“筋骨脹開”“像擰毛巾一樣對拉”“在樁功的狀態下,使筋膨脹骨撐起”。好比“半撐開的雨傘,筋似龍骨,骨如傘把,肉像雨布,骨拔筋撐”。這些描述也還形象,但還是差很遠。

究竟什么是“抻筋拔骨”?

據筆者多年的研究,“抻筋拔骨”其實是隱晦的描述站樁的姿勢和動作。關于站樁的特定姿勢要求其實就是傳統武術中的“抻筋”?茖W的站樁有兩個步驟,第一步靜態站樁的要領是在特定的姿勢基礎上,用小力保持一種微小的交替動作,在此基礎上做大動作訓練。這用傳統武術的形容就叫“抻筋拔骨”。拿一組肩肘姿勢動作做解釋:站樁時,肩部撐起、腋窩張開,肘關節始終在肩腕連線之下,呈90°左右;前手與前足尖垂直,后手略低于前手,手心向后,后手與前手左右距離約25㎝,前后距離約10—20㎝,雙臂呈環抱狀。

在此基礎上做沉肩墜肘的微小交替動作,即肩肘關節用點小力往下夾,又相反往上抬。在這姿勢和微小交替動作的基礎上做沉肩墜肘的大動作:雙肩、雙肘用大一點的力緩慢往下一夾;隨即用小一點的力、稍快往上一撐。雙肩關節在30°左右的幅度內做動作。這就是所謂的“抻筋拔骨”。

首先,肩部撐起、肘關節呈90°和左右手的位置距離,這些姿勢就保證了肩肌、大臂肌和背肌的充分伸展。再在此基礎上用小力保持沉肩墜肘的微小交替動作通過肩肘關節持續牽拉肩肌和大臂肌肌腱,保持一定的肌張力,并對其肌梭形成一定的牽拉刺激。姿勢和微小動作保證肩肌、大臂肌充分伸展,保證大動作和震顫動作可以有效地通過關節和肌腱敏感地牽拉到肌梭。再在此基礎上做沉肩墜肘的大動作和震顫動作,對大臂肌和肩肌的感受器肌梭施加強烈的牽拉刺激。

這就對大臂肌和肩肌形成了一個有效的牽拉刺激訓練。這就是所謂的“抻筋拔骨”!稗咏畎喂恰本褪菗伍_筋肉和拉筋,牽拉肌腱(抻筋)就會牽拉刺激到附著在肌腱上的肌梭和腱器官感受器,F代醫學中的肌腱,在古代中醫稱為“筋”,F代醫學證明,與肌腱(筋)附著的就是肌肉的本體感受器腱器官和肌梭。當肌肉受到牽拉時,肌梭同時受到牽拉刺激。而傳入沖動增多,形成一次牽張反射反應。長期的牽拉條件刺激與非條件刺激相結合就可建立一個彈力條件反射。這彈力條件反射可增加出拳、出腿的速度和力量。而是一門高級的發力技術,為傳統武術形意拳、心意拳、大成拳、太極拳等內家拳的核心技術。

在舊社會,即算是掌握了站樁真傳的武術家,由于沒有現代體育理論和方法作指導,是不可能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去研究站樁的。所以,對站樁的認識也很粗糙、感性。當然,抻筋拔骨這個概念是古老的理論,是受中華傳統直覺經驗的思維方式的影響下產生的理論,遠遠沒有系統、準確地描述出站樁的內涵。而且,傳統武術真傳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歷史上,掌握了武術真理的武術家,對這些秘訣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即使是到了性命攸關時刻,也很難將其所有傳授給弟子。而對待公眾,一點點的真傳隱含在只言片語之中。所以,“抻筋拔骨”的描述是保守的、隱晦的、粗糙的描述,也是不科學、不太準確的描述,讓人如猜謎語,人們很難從這些隱晦的語言中探索出武術真理。

進入現代社會,陳腐的理論與現代社會顯得格格不入。所以,對待傳統武術,不要迷信古拳譜,必須取精棄糟,必須要用現代體育理論研究、描述站樁和武術有價值的部分,讓武術現代化、科學化。

授權轉載自《中華武術》雜志

亚洲激情小说图片综合